- 肖洪印;叶昕炜;肖金林;陈相甫;陈泓吾;秦思;
利用2024年7月19日20时—24日20时川西南逐小时降水和地形资料,分析了小时强降水(Hourly Heavy Rainfall,HHR)的时空分布及不同历时强降水事件(Heavy Rainfall Event,HRE)的统计特性。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累计雨量大、降水频次多且短时强降水显著的特点;(2)HHR受地形影响显著,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沿山、青衣江流域和峨眉山等地,双台风和地形效应有利于其增幅与持续;(3)HHR共出现4次峰值,第4次最强,受高原切变影响最大,最大降雨量达178.3 mm;(4)长历时HRE占比最高,降水量多超200 mm,短、中历时HRE降水量多在[20,50) mm和[50, 100) mm区间,最大降水量随历时增加而增加;(5)空间上,长历时HRE的降水量和频次高于短、中历时,雅安中部和峨眉山为高值区。
2025年S1期 v.4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夏菲;陈秋宇;龙艺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达川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24年7月8—11日达川区持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持续暴雨过程是由副高东退、高原短波槽东移、低层切变东移南压和低涡的稳定维持共同造成的,“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的配置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和水汽辐合,西南风加强、低涡辐合加强及冷空气侵入有利于降水强度增大;(2)风廓线雷达能够反映低槽、切变线、低涡等系统生消时间和西南气流强度变化,强降水期间西南风较大(>12 m·s~(-1)),通常可以观测到低空急流,中低层切变低涡活跃;(3)风廓线垂直速度的大小和高度与降水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
2025年S1期 v.45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杨楠;邓荣耀;张兰英;祁永燕;龚奉林;
利用地面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对宜宾2024年8月9日的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黑体亮度温度(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低值区总体与降雨实况落区匹配度较高,指示意义较好;(2)湿度廓线(Humidity Profile Derived from Cloud Analysis,HPF)湿度增强起始位置及后续湿度扩大路径与降雨实况时空分布一致;(3)TBB值的急剧下降,可提前2~4 h作为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有效预警指标;(4)在短时强降水事件出现时,小时雨强与TBB之间显示出较强的负相关性,但TBB值偏低并不必然导致短时强降水的出现;(5)定量降水估计(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的整体表现较降水率(Precipitation Estimation,PRE)更为优秀。
2025年S1期 v.45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邓荣耀;范艺;邹涛;沈俊尚;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4年7月24日四川盆地西南部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的风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850 hPa以下的东北气流在盆地西南部形成地形抬升运动,有利于产生强降雨;(2)地面辐合线的形成是地形与对应层次高空风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北风主导时在沿山地带形成多条阶梯型短辐合线,东北风主导时形成西北-东南向长辐合线;(3)组网雷达反演的风场能反映对流系统由低到高且自东向西倾斜的特征,在2.5°层有小尺度多涡旋结构;(4)风廓线雷达能较好地捕捉高空风的演变特征,其垂直速度跟雨强大小呈反比。
2025年S1期 v.45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朱伊;陈云强;徐诚;李亚玲;
将2021年6—8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CMPAS融合降水实况分析产品作为实况降水,从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峰值时间和降水日变化等方面,分析西南区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SWC-3km产品、中国气象局GRAPES模式3 km产品和欧洲中心中期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对2021年夏季四川小时尺度降水的预报偏差特征。结果表明:SWC-3km模式对四川盆地夏季降水量的预报量级偏大较多,降水强度的预报大值区域与CMPAS较为符合,峰值时间的预报能够确定降水是在午后—夜间还是夜间—清晨,但日变化振幅与CMPAS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GRAPES-3km模式对四川盆地夏季降水量的预报在宜宾、泸州均存在偏差,其他地区则较为一致;EC模式能较好地预报出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降水量,其中降水分布和大值中心、降水频率、降水强度的预报和CMPAS较为一致。
2025年S1期 v.45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杨雨辰;
利用2022年汛期四川省地面观测站逐时和逐日降水量观测数据,检验分析以CMA-MESO_3KM为主的多个业务模式在四川不同地区的预报偏差。结果表明:(1)CMA-MESO_3KM模式降水落区预报较其他模式预报更为准确,但降水量预报偏多,降水范围偏广;(2)从不同起报时次对同一时段的预报结果来看,起报时次越临近的降水预报性能越高,反映了CMAMESO_3KM模式快速更新的优势;(3)CMA-MESO_3KM模式在降水频率日变化上最为接近实况,但在边坡区域与四川盆地后半夜的降水频率预报相较于实况偏高。
2025年S1期 v.45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兰英;
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结合卫星和雷达探测资料,对2022年6月22日宜宾市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受高空低槽东移和低空切变线影响,在动力不稳定和地形强迫抬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短时强降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前半段为本地暖湿热对流,后半段转为稳定性降水;过程期间低空西南急流沿副高外围北上保障了低层水汽输送通道的通畅,加之前期大气温度较高造成大气层结不稳定,为北方冷空气与本地暖湿气流相互交汇触发暴雨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次过程中,高空垂直风切变较小,系统移动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主系统位置偏西偏北,增加了预报难度。
2025年S1期 v.45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龙艺文;王政明;吴栩;
基于2013—2023年地面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大巴山地区夜雨率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夜雨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的特征,且降水峰值时间也沿该方向逐渐推迟;春季夜雨现象最为明显,平均夜雨率超过60%,而冬季夜雨率则相对偏低;降水集中时段及小时平均降水最大值出现时间随季节呈向后推移的变化趋势,其中,春季最早,冬季最晚;夜雨频次在秋季最高,夜雨强度在夏季最强;近11年大巴山夜雨率呈上升趋势,增幅达0.3%/a;夏季后半夜降水比例的增加是夜雨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此外,随着季节的变化,后半夜降水比例逐渐减少,而上午降水比例则逐渐增加。
2025年S1期 v.45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曾惠雨;张勇;黄郑雯;贾净翔;王会兵;岑思弦;
利用峨眉山基准气候站1951—2023年气温、降水和风向风速数据,研究了峨眉山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峨眉山平均气温、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秋季增暖速度最快,极端最低气温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2)峨眉山年降水量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但春季降水量呈微弱上升趋势,夏季降水量远大于其余季节;(3)峨眉山风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东风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4)峨眉山1953—1981年主导风为东南风,此后主导风向发生了明显变化。
2025年S1期 v.45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段鹏;马冰霞;刘仕斌;
基于1991—2020年四川省153个国家级台站资料,结合APHRODITE计划的高分辨率逐日网格化降水资料,采用降水集中度(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Degree,PCD)和降水集中期(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Period,PCP)指数,研究了四川省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年际变率。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看,四川省降水频次高、强度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大渡河支流青衣江中下游、盆地西部边缘、渠江流域的巴河、州河上游和嘉陵江支流东河上游等地;PCD和PCP指数均呈“V”型分布特征且极大(小)值区域对应较好。(2)从时间变化看,PCD指数极大值在年际尺度上呈增长趋势且增长的突变点在1998年附近,而PCD指数极小值年际波动较小,说明四川降水的极端性在增强;PCP指数极大值和极小值在年际尺度上均呈递减趋势,说明四川雨季的来临会提前。
2025年S1期 v.45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田强;
利用DDW1型闪电定位仪数据和三维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对2022—2023年色达县区域内危害较大的雷电地闪时空变化和雷电流幅值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色达密度较高的雷电地闪主要出现在海拔3200~3500 m且森林覆盖较多地区;雷电活动在夏季(6—9月)多发,尤其是9月达到峰值;闪电正负地闪电流幅值概率曲线差异较大,负极性地闪雷电幅值变化与雷电总闪幅值更接近,主要幅值强度分布区间为5~30 kA。
2025年S1期 v.45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耿蔚;崔甲;杨杰;王晨曦;赵旋;
利用融合遥感技术(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多光谱与合成孔径雷达影像)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社交媒体情感分析、多源数据融合、机器学习建模),构建了一套四川盆地城市洪涝灾害时空动态监测与评估框架,并以2018年成都洪涝灾害等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对此项技术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融合遥感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洪水边界精准识别、水文参数反演及淹没深度估算。(2)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引入,一方面实现了社交媒体数据实时抓取,结合自然语言处理与情感分析,动态追踪灾情信息与受灾群众心理状态,优化救援策略;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气象、交通、遥感等多源数据,构建灾情信息的时空动态监测预警模型,将灾害预测精准率提高了15%。(3)基于机器学习的灾害损失预测模型MAE低至0.08,自动化信息提取技术语义分割准确率达95%,实现了灾情快速评估与响应。(4)交互式可视化平台整合多源数据,推动多方协同救援,验证案例显示直接经济损失减少30%,灾后恢复时间缩短50%。
2025年S1期 v.45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红阳;雷升锴;
基于2022—2023年甘孜州的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站点观测数据,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各气象要素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筛选出短时雨量和持续雨量作为气象特征因子,采用决策树ID3算法构建甘孜州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并通过ROC曲线对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型对甘孜州地质灾害的预测效果良好,在高原、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具有普适性,可为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S1期 v.45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范艺;李超;王婷;顾婷婷;杨萌;邓荣耀;
基于宜宾市1990—2020年353个地面气象站资料,利用3种订正方法对智能网格产品进行本地化订正,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本地化森林火险气象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智能网格气温预报经区间分类处理后,超出历史极限的预报值会得到有效订正,改善幅度在1℃以内,偏差减小0.1~0.4℃;经实况外推订正后,误差范围缩小1~2℃左右,相关系数提升5%左右,均方根误差减小0.2~1.5℃。(2)智能网格降水预报经消空外推订正后,可消除弱降水空报。(3)模型能精细到1 km×1 km的网格预报森林火险发生可能性及火势蔓延趋势,能区分不同时刻火险气象等级差异,识别一天之中的高火险时段,24 h降水预报则可科学指导灭火作业。(4)经历史个例验证,模型具有较为超前的火险预警能力,能够帮助相关部门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防火措施。
2025年S1期 v.45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杨刚;陈秋宇;唐海峰;陈可;夏菲;
利用2000—2020年达州市逐日气温资料和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达州市主城区近20年城市热岛效应的年、季节变化特征和植被覆盖情况,并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近20年,达州市热岛效应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热岛强度的增长率为2.48℃/100 a,热岛强度均值为0.454℃;各季节中夏季的热岛效应最强,增长率为3.36℃/100 a,热岛强度均值为0.553℃;热岛效应最弱的为春季,增长率为1.43℃/100 a,热岛强度均值为0.457℃;达州市植被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主城区下降较为明显;达州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及变化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受到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5年S1期 v.45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杨萌;
基于2015—2023年ERA5再分析数据、宜宾市PM_(2.5)监测及气象观测资料,采用PCT(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 T-mode)客观分型方法,将宜宾市PM_(2.5)污染严重的1月、2月、11月、12月的850 hPa位势高度场分为六种天气型,并分析不同天气型下的PM_(2.5)污染状况及气象要素特征和PM_(2.5)潜在源区。结果表明:(1)东部高压型(Type3)和低压底部型(Type4)为PM_(2.5)易污染型,低涡后部型(Type5)和鞍型(Type6)为较易污染型,而高压底部型(Type1)和大陆高压型(Type2)则为不易污染型。(2)易污染天气型对应相对湿度大、地面风速小、边界层高度低、通风系数小的天气特征,均有利于PM_(2.5)在本地增长和积累;较易污染天气型在无明显降水且地面风速小于2 m·s~(-1)时,亦有利于PM_(2.5)污染的发生。(3)Type2、Type3和Type4天气型的PM_(2.5)污染受外来传输影响较明显,潜在源区位于东北方向和本地区域,分布较广泛且以短距离输送为主。
2025年S1期 v.45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艳;李祎;罗柏海;张德辉;
利用2021年4月—2024年3月峨边县天缘牡丹基地、乾池公园和黑竹沟景区三个负氧离子监测站的负氧离子数据,结合同期国家气象站观测资料,对峨边县负氧离子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气象要素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峨边县负氧离子表现出白天高、夜间低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主、次峰值各一个的M型月变化趋势,以及春夏季负氧离子浓度高于秋冬季的季节差异;以乾池公园为例,该站点负氧离子数与温度、降水量、风速呈正相关,与湿度、日照呈负相关。
2025年S1期 v.45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媛;付杰;毛世杰;
基于2022年12月—2023年11月成都市龙泉驿区国家气象站日出实景观测资料及云量、能见度、日照等气象数据,将日出情况划分为皓日当空、云中观日和云层挡日三个等级,再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确定影响日出的主要气象要素及其对应权重,建立了日出指数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日出的主要气象要素为总云量、低云量和水平能见度,且影响程度存在季节差异,须对因子权重作相应调整;预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较高的预报准确率,预报结果和实况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35,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2025年S1期 v.45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霞;陈俊梅;巫才荣;黄霞;谢丽娟;
利用冕宁县、西昌市、德昌县、米易县1994—2023年共30年气象数据,统计分析气温、日照、降水等气象因子对金桔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宁河流域昼夜温差一般在10~15℃左右,有利于糖分的堆积;年日照时数达2000~2500 h,提高了金桔的维生素C含量;金桔生长期是安宁河的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80%,适宜的降水增加了果实的含水量。
2025年S1期 v.45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楷祥;杨月;李纯仪;袁媛;宋雪平;王兵;杨牧;汪涯;
利用2015—2024年成都市新都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闪信”发布数据,通过分类统计等方法,分析预警信号发布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都区共发布九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量前五位为高温、暴雨、大风、雷电和大雾,其中高温预警信号发布最多,占发布总量的40%;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整体上呈西北少东南多的空间分布特征,发布高峰期为每年6—8月,与实际主汛期吻合;结合“闪信”预警强制提醒技术应用和试点情况,对基层气象预警精准发布工作机制进行有效探索。
2025年S1期 v.45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润华;杨栎楠;李毅;
利用日本葵花气象卫星8/9号多通道红外亮温数据,采取夜间微物理RGB合成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天府机场2021年6月—2024年4月卫星图像,研究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浓雾天气特征。结果表明:RGB合成识别方法可将天府机场浓雾天气分为3类,分别是晴空辐射雾、平流作用产生的浓雾和降水后快速生成的浓雾;根据夜间微物理RGB合成图的颜色、纹理差异,能够准确快速识别出雾区和云区;晴空辐射雾,雾区为浅薄的淡黄色区域,常呈现出与丘陵地形一致的点状和网状分布;平流作用产生的浓雾,雾区呈现为均匀的亮黄色,覆盖面积较大,具有明显的移动扩散趋势;降水后快速生成的浓雾,雾区呈现为暗黄色分布,具有明显的多层云结构。
2025年S1期 v.45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杨栎楠;马亚宇;赵润华;
选取距天府机场50 km的成都双流机场资料和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天府机场低能见度识别模型,运用TrAdaBoost算法对模型进行改进,利用欧洲细网格预报数据进行效果验证。结果表明:通过TrAdaBoost算法改进的预报模型F2评分提升40%以上,达到0.42;M指数、6 h变压、2 m露点温度差、700 hPa相对湿度、3h变温是影响模型预报性能的重要因子,上述物理量在低能见度时段的平均值与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平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低能见度天气对应的物理量特征,具有一定的统计意义;TrAdaBoost算法的引入为基于小样本数据集构建预报模型提供了解决思路,在预报业务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25年S1期 v.45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小渝;
利用气象常规探测资料及机场自动观测数据,分析双流机场2023年1月5日一次中空急流背景下产生的辐射雾过程。结果表明:4日(过程发生前),白天受波动影响,地面产生降水使湿度较高而温度较低,而夜间中空急流南侧干冷平流降温下沉;5日08时(过程发生时),中层下沉气流增温与低层暖平流共同作用,使得中层降温、低层增温降湿,进而导致云顶逆温被破坏,云层变薄加剧辐射降温,最终形成辐射雾;过程期间,双流机场下垫面水汽条件在南部更好,同时地面风在日出前后维持稳定南风,风速增至1~2 m/s,扰动混合加强,也是此次大雾主要出现在日出的上午时段且影响机场中南部的原因之一。
2025年S1期 v.45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然;
利用2022—2023年成都双流机场和天府机场的天气资料和航空运营资料,对两场的天气类型和延误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实例从气象与航空运输角度总结强对流天气对航班运行影响,尝试构建了一个基于天气覆盖范围、强度与移动类型的动态通行能力评估模型。结果表明:成都管制区的强对流天气类型主要为热力性和系统性两种;热力性强对流形成孤立、不连续云团,具有分散、短暂特性,多表现为雷暴伴小阵雨,偶伴短时大风,对航班运行影响有限;系统性强对流受西南涡、切变线等中小尺度系统驱动,持续时间长,强度大且伴随中到大阵雨;南部有雅安、乐山和宜宾三个雷暴源地,源地生成的强对流云团通常3~6 h影响成都区域;影响成都管制区的系统性强对流天气移动路径主要分为自西南向东北、自东南向西北、自西北向东南三类;该动态通行能力评估模型有助于优化流量控制措施并提升复杂天气下的运行效率,可为管制部门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2025年S1期 v.45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龚斌;
万源市地处大巴山腹地,地形复杂、气象灾害频发,亟需建设X波段天气雷达以弥补现有探测盲区,提升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能力。针对雷达预选址的电磁环境测试展开技术攻关,依据国家标准(GB 31223-2014、GB 37411-2019等),对太平镇牛卯坪和钻山坡两个候选站址开展净空条件、电磁环境及基础条件的综合勘察。结果表明:牛卯坪站址净空条件较好(最大遮挡角2.2°),但电磁测试发现9330 MHz、9359~9374 MHz频段存在占用需避让;钻山坡站址电磁环境纯净,但受花萼山地形遮挡严重(最大遮挡角15°);选址需优先满足雷达低空覆盖需求,兼顾电磁兼容性与建设可行性。
2025年S1期 v.45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胥志强;高文良;陈泓吾;吴亚平;
针对雅安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研发出一套要素级监控报警系统并进行业务检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以提升数据质量可用性为目的,通过调研分析地面气象观测站运行中各定量要素可能存在的错误或异常信息,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制定异常判定标准,对观测值进行检验并生成疑误告警信息,利用“阿里钉钉”、“天镜集中告警平台”(企业微信)向业务人员发送,同时完成日志记录;从数据获取、分析到异常判定、信息发送、日志记录,该系统不仅实现无人值守的全自动化运行(不增加业务人员工作量),而且把疑误数据的发现时间从几天缩短到24 h内,还将数据可用率从2002年的98.65%提升到2024年的99.92%。
2025年S1期 v.45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